合資企業“身影”增多 青島集中供地市場“加速度”

本報記者 莊靈輝 盧志坤 北京報道
集中供地市場拿地企業格局正悄然生變。
經過兩天的競拍,2022年青島市第四批集中供地于日前落幕。從成交情況看,青島市此次集中供地共推出40宗涉宅用地,最終流拍1宗,成交39宗,其中3宗溢價成交,39宗成交地塊總出讓面積113.88萬平方米,成交規劃建筑面積240.96萬平方米,總收金約134.86億元。
從拿地企業情況來看,青島市此次集中供地拿地企業仍以地方國資為主,當地民企也表現出一定的拿地積極性,且由當地民企與地方國資成立的合資企業“身影”增多。業內分析認為,青島市此次集中供地合資企業拿地增多,意味著合作開發將成為當地重要開發模式,相關地塊入市開發速度或將提升。
“青島市此次土拍的一個特點是不少地塊由本土民企與地方國資成立的合資企業競得,這一特點與前不久財政部相關政策要求不無關系,也意味著這些地塊將很快進入實質性開發階段?!敝兄秆芯吭和恋厥聵I部負責人張凱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地方國資通過與民企的緊密合作,可以同時借助地方國資的資金優勢和民企的操盤開發能力,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
流拍率走低
整體來看,除首批次供應量較小外,2022年青島市歷次集中供地的供應與成交情況都保持穩定,優質地塊數量也逐批增加,此次的流拍等情況則稍好于前幾批次。
從成交情況看,2022年青島市歷次集中供地分別成交15宗、26宗、30宗以及39宗涉宅用地;成交建筑面積分別為76.6萬平方米、194萬平方米、198萬平方米以及240.96萬平方米。對比來看,青島市此次集中供地成交量較此前幾批次都有所增長。
同時,2022年青島市前三批次集中供地流拍率分別為6%、4%以及9%,溢價率則分別為2.0%、2.0%以及1.1%,整體保持穩定。此次青島市集中供地中40宗涉宅用地最終流拍1宗,流拍情況較前幾批次明顯改善,39宗成交地塊中,也有3宗溢價成交,并有2宗地塊觸及最高限價。
“青島市此次土拍在出讓規則上繼續沿用了限地價、競品質、搖號的出讓方式,溢價率上限控制在15%?!睆垊P指出,青島市此次出讓地塊中不乏核心區優質地塊,包括市北區郵輪港區啟動區地塊和嶗山區張村河2宗地,最終這3宗地的命運大相徑庭,郵輪港區啟動區地塊因需自持2.2萬平方米商服面積遭遇流拍,而張村河2宗城市更新地塊受到房企追捧,均經過超120次競價地價觸頂進入競品質環節。
開發或將提速
青島市此次集中供地觸及最高限價的2宗地均位于嶗山區,其中1號地塊2家房企經過120輪競價達到最高限價,2號地塊則由3家房企經過122輪競拍達到最高限價,2宗地最終溢價率均為15.03%,轉到線下競高品質商品住宅后,都包括綠色建筑、智慧化基礎設施配置、裝配式建筑建設以及搖號環節等。
從地塊情況來看,2宗地中1號宅地位于張村河以南、遼陽東路以北,占地3.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13萬平方米,起始樓面價16500元/平方米,起拍總價11.76億元。該地塊出讓合同約定土地交付之日起1年內須開工建設,自開工之日起3年內須竣工。2號地塊則位于嶗山區張村河以南、遼陽東路以北,占地2.9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4萬平方米,最高限價18975元/平方米,起始總價約12.21億元。
除流拍等情況有所改善外,青島市此次集中供地的拿地企業雖仍以地方平臺企業為主,但當地民企也表現出一定的拿地積極性,同時民企與地方國資成立的合資企業增多,拿地企業結構出現一定變化。
通過股權梳理發現,青島市此次集中供地超30家拿地企業中,民企與地方國資成立的合資企業至少有6家,另有1家企業是民企與當地一社區公共事務管理協會成立的合資企業。
業內分析認為,此前各地集中供地市場拿地企業多以地方平臺企業為主,但相關企業獲地后大概率會通過與民營企業聯合開發的形式來開發相關地塊,青島市此次集中供地中相關合資企業增多,意味著拿地之初即已確立雙方的合作關系,后續相關地塊的開發入市或將提速。
(編輯:王金龍 校對:顏京寧)
- 除《中國經營報》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中國經營網立場。
- 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經營網” 或 “來源:中國經營報-中國經營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經營網(本網另有聲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15210887578 郵箱:banquan@cbnet.com.cn